近期,北京探索城市公園開放管理的新模式,以元大都城垣遺址公園、慶豐公園兩個公園為試點,拆除圍欄。北京在近年新建的郊野公園中,大多數都是采用了開放式無圍墻設計。

在全國,也有越來越多的市內公園開始拆除圍欄,讓公園美景與城市相融。這種城市公園開放管理的新模式,重構了公園形態(tài),優(yōu)化了城市公共空間,滿足了“市民休閑”和“城市透綠”的雙重需要。
公園作為各種公共空間類型的組合應“服務于所有階層”,公眾應該擁有平等享受風景的權利。被譽為現代景觀行業(yè)奠基人、美國景觀設計之父的弗雷德里克·勞·奧姆斯特德(Frederick Law Olmsted))這樣認為。
紐約中央公園是奧姆斯特德于1858年設計,這座長達4公里的巨型城市公園,成為世界景觀史上的里程碑。這座公園是有圍墻的,帶有尖頂的石墻作為公園的邊界,但它們并不是為了隔離而建設的。為了解決公園體量巨大的問題,奧姆斯特德在東西方向設計了4條交通線路,無縫銜接城市交通系統(tǒng),雖然有圍墻,卻并沒有阻礙人們進入公園。公園如同一塊綠色的布料,有機地編織進城市肌理。幾乎在同一時期的歐洲,城市規(guī)劃者也開始注意到開放性公園的重要性。時任塞納省省長的奧斯曼(Baron Georges-Eugène Haussmann)著手進行巴黎規(guī)劃時,邀請道橋工程師阿道夫·阿爾方(Adolphe Alphand)負責城市景觀綠化,他們一起為巴黎增加了大量的公共綠地。位于城市東西兩側的林苑猶如兩片巨大的綠肺;蒙梭公園、盧森堡公園、蒙蘇里公園、肖蒙山丘公園等點綴于城市東南西北各個角落;此外,無數的星羅密布的小廣場、林蔭大道與花園,突破了公園的邊界,構成城市綠色呼吸系統(tǒng)。
當我們用城市的宏觀視角來審視公園,
圍墻逐漸消失了。
“城市公園”也逐步向“公園城市”進化,
探索更新穎、更人性化的綠色裝飾
公園的墻已經不重要了,甚至連公園本身也不再重要。公園無處不在,甚至城市也已是一座公園。在氣候變化迫在眉睫的當下,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,我們只有一個地球。北 京
上 海
深 圳
西 安
成 都
垂直綠化墻
拆除一段圍墻,收獲一片民心。去年以來全國部分城市逐步推進圍墻圍擋整治、拆墻透綠、拆墻建綠行動,落實“應拆盡拆、應透盡透”,提升城市品質,打造精致精美、生態(tài)宜居、空間開放的城市新形象,向城市公園轉型!其中,城市中會呼吸的立體綠化墻作為一種新形式,帶城市居民回歸大自然,是藝術品,也是空氣凈化器!垂直綠化墻除了可以作為美化圍擋,提升景觀之外,還有諸多環(huán)保功效。減少土地占用,增加城市綠地面積,改善城市環(huán)境;隔音減塵降噪增氧,凈化空氣,提高空氣質量;保護圍墻,減少墻體受日曬雨淋、風霜冰雪侵襲;緩解城市熱島效應,調節(jié)雨水徑流,節(jié)能減排,改善小環(huán)境氣候等。▲ 索爾園林作品:“一帶一路引領數字經濟新發(fā)展”陳贊賢大道藝術圍擋景觀提升
持續(xù)打開‘綠’與‘籬’的枷鎖,讓‘關’在墻里的綠化景觀‘走’出來,全力打造綠色之城,實現綠色空間向社會開放,讓居民享受到更多的綠色福利。

隨著城市建設的不斷進步,城市的發(fā)展也逐步向人性化的方向發(fā)展,人、自然、城市協(xié)調發(fā)展的城市建設理念也越來越受到推崇。
公園城市,是城市建設達到人與自然相統(tǒng)一的必然趨勢。